跳到主要內容
「傳統偶戲」有木偶、影戲2種,臺灣傳統木偶戲又分掌中戲、傀儡戲2類,以掌中戲最稱發達,俗稱布袋戲,清中葉自福建隨著移民傳入後,以緊、捷、快藝術表現並結合臺灣戲曲音樂而成臺灣最繁榮劇種。20世紀初隨著表演藝術成熟發展出南北不同藝術流派,各地才人藝師輩出而傳承不息,各流派均有不同藝術特色,以五洲園、新興閣堪稱兩大流派。

近半個世紀來,隨社會物質條件發達復發展出電影、電視、廣播不同於傳統舞臺表現方式且各具發展潛力的偶戲,又以霹靂電視布袋戲最領風騷。傳統戲臺演出偶戲表演藝術在近30年間處於發展停滯狀態,劇團雖多給布袋戲文化生態更大困境,近些來年輕輩演者逐漸崛起且用心於突破再發展,「傳統偶戲」未來發展或將寄望於年輕新世代!

關於我們

  • 緣起 /

    文化部為促進民眾、企業對文化開放資料的應用及開發,因此混搭目前文化資料開放服務網( opendata.culture.tw )的不同類型的開放資料集,嘗試組成具有知識脈絡的主題包,並再開放利用,希望藉由此一示範作法,啟發使用者進一步挖掘資料及應用的靈感,擴展文化開放資料不同的加值應用可能性。
  • 主題包及示範應用情境 /

    首波推出的示範性主題包及應用情境,係以「傳統表演-偶戲文化」和「產業文化-臺灣糖業」主題,混搭及串接現有已開放的藝文活動、傳統節慶、文化設施、街頭表演、學習課程、文化資產、藝術村、博物館、出版、影像等相關文化開放資料集內容,產出「偶戲在臺灣」及「糖業的過去與現在」2個主題網站,同時也將這2個主題網站所使用到的開放資料,整合打包為開放API,提供下載利用。